地址:贵港市港南区苏湾木业加工区
手机:15994562533
Q Q :767782501

佛香第一村的手工制香人


佛香第一村·大邑县新场镇
   远处竹林婆娑,掩映着青砖灰瓦,田园绿地。如果不是红的、粉的、黄的各成一片的佛香穿插其中,大邑县新场镇的乡村景致与附近其他乡村并无两样。
   这些成片的佛香,整齐排列,笔直矗立在田地里,一米、二米、三米、四米……错落有致,两个工人在“香林”间来回走动,把已经晾晒干透的红色高香一根一根拔出地面,堆上手推车,高高垒起。
   有人说,大邑县新场镇的农田有两个功能:一是种庄稼,二是晒香。家家户户制香,奠定了新场镇不可撼动的四川乃至全国制(佛)香第一村的地位。5日,记者走进新场镇,探寻这里有关春节的“味道”。
>>>踩着一年一度的春节节点,大邑县新场镇徐家彬经营的制香家庭作坊,月均能销售佛香500—600万根,销量比平日翻了几番。 
 
>>>有人说,大邑县新场镇的农田,一半是种庄稼,另一半是晒香。家家户户制香,奠定了新场镇不可撼动的四川乃至全国制(佛)香第一村的地位。
>>>机械化进入制香工艺后,能提高约10倍的产品,但这并不妨碍手工制香人的存在。从12岁学艺起,付老汉坚持手工制香38年。让老一代手工制香人惆怅的,不是用双手挑战机械,而是这点手艺今后可能找不到传人。
/从父辈手上接下这门手艺
春节前是旺季 销量比平日翻几番
   徐家制香已有40余年,是新场镇“资历”较深的制香户。15年前,徐家彬从父辈手上接下制香这门手艺,延续发展成如今的家庭作坊。
   竹签或竹竿、锯木粉、香叶粉(香樟树叶粉)和染料,是制作佛香的全部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搅拌和匀锯木粉和香叶粉,然后挤压成型到竹签或竹竿上,晾晒后上色,这是制作佛香的基本步骤。工序简单,唯一需要手艺的是锯木粉和香叶粉的比例搭配,以保证和好的“香面”有黏性,能牢靠附着竹签或竹竿。
   “过去全靠人工,四五个工人一天做1万支左右的香;用机器做香,同样 的 人 一 天 能 做 10 万支。”徐家彬经历了从纯手工制香过渡到机械化操作,机械辅助主要在搅拌原料和原料上竿的工序上抢回时间。
   香从40厘米到4米长的都有,春节前两个月是旺季,徐 家 月 均 能 销 售 佛 香500-600万支,销量比平日翻了几番,“平时月销量100万支左右的40-50厘米的小香,最近月销量是400-500万支;平日销量最少的三四米高香,最近一个月能销 1万支左右。”
销量好利润差 年销50万年入六七万
   新场镇具体有多少户像徐家彬这样的家庭式作坊?目前没有权威统计数据,当地人都用“多得是”来描绘。
   机械化操作为这些家庭作坊实现了更大产量和更多产值,一家30人左右的制香作坊,一年能创造400-500万的产值。拿徐家彬的家庭作坊来说,原料搅拌、挤压成型和包装印字等有机械辅助,占地近4亩,10余个工人撑起的作坊,一年销售额有40-50万元。
   可观的销售额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收入,徐家彬一家年纯收入保持在6-7万元。等待是制香必须经历的时间考验,“高香冬天要晒2个月时间才能干透,夏天要20来天,小香冬天也要晒十多天。”赶在春节期间要卖出的香,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备货。
/淹没在烟灰粉尘中生活
粉尘里一站38年 “没得年轻人愿意干”
  除了耐心之外,制香人经受的最大挑战是终日淹没在烟灰粉尘中。
   与徐家彬的家庭作坊紧邻的一处简易篷房里,两个身影在漫天飞扬的粉尘里奋力挥动着手臂,动作麻利干练。随着他们的节奏,一阵阵香叶粉的香味在空气中散开。
   两人并排站立,做着同样的事:双手紧握住一百来根竹签,簸动摇晃竹签,把面前大圆簸箕里的锯木粉和香叶粉混合物一点一点裹到沾水的竹签上。
   弹起的粉尘铺天盖地,落在两人的头上,脸上,身上,浑身上下已难辨本色。“这就是手工制香,”其中一位付姓老汉向记者介绍,这是他自家的手工制香坊,一起劳动的是他雇的同村人。
   付老汉今年50岁,他从12岁起学艺制香,38年来经历了为人夫、为人父的改变,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在家手工制香的活儿。
   “一个人每天能簸2-3万支。”尽管机械制香已经普及,但并不妨碍付老汉这样的手工香人的存在。付老汉和同伴夏天早上5点开工,中午2点收工;冬天早上6点开工,下午6点收工,算下来平均每天一站就是近10个小时,沾水、簸粉,再沾水、再簸粉,如此往复循环。
   “一个月能赚2000多块钱,”在粉末缭绕中换回来的这些手艺钱,让付老汉感觉很满足,“守在家里挣这些钱,还是可以的。”
  付老汉的儿子已经在城里另谋了职业,因此他心知肚明后代人绝不会像他这样,愿意一辈子只靠双手制香,“灰太大,又累又脏,没得年轻人愿意干。”
一小时搓出100支香 “做不来其他的就弄点这个”
  制香是新场镇农户除耕种外的主要收入来源,新场镇文昌社区主任陈志山这样描述:“每家每户都有人做和制香相关的事。”
  比如制香需要的竹签,就为当地创造了“划竹签”的工种,“手脚麻利的,一个人一天能划1万根左右的竹签。”
  49岁的陈云刚,就和爱人一起在一家制香工坊打工,主要负责拌料、成型和晾
   晒。到了春节前的旺季,陈云刚这样的壮劳动力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元。“不出远门就可以挣钱养家。”这是陈云刚看到的这份工作的好处。
   像付老汉那样,坚持用双手挑战机械的手工制香人还有其他方式。陈俊兰的制香工坊就在自家房屋的一角处:一块木板搭的桌台和一根小板凳就是“工作间”。锯木粉和香叶粉搅拌发酵过后的原料,像面团一样摆在桌台右边,面前是一堆青色柏树叶粉末。像擀面条一样,陈俊兰左手拿竹签,右手将发酵后具有黏性的香面一点一点搓到竹签上,与此同时沾着柏树叶粉末给香上色。
   完成后的手工香叫“青香”,寻常百姓家惯用这种香。手工擀香,陈俊兰一个小时能搓出100支左右,她喜欢把这份手艺解释成:“做不来其他的,就弄点这个。”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媛莉摄影吕甲 
 

地址:广西贵港市港南区苏湾木业加工区    手机:15994562533     版权所有:金琼木粉厂
技术支持:新联网络    ICP备案编号:桂ICP备201408091457
南宁网站建设 新联网络 贵港网站建设 广州网站建设 深圳网站建设 情感挽回 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中国农业信息网